新春走基层丨非遗彩灯映新春******
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彩灯协会。图片由宁安市委宣传部提供
□杨庭娟 本报记者 张雪地
“今年,马老师要做什么彩灯?”年关将近,对于宁安市民来说,正月十五看到马积瑞制作的彩灯,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年。
今年,马积瑞将小白兔用彩绘的方式画在了彩灯上,圆鼓鼓的小脸蛋,红红的小眼睛,软萌软萌的,这是他琢磨了好几天的新样式……彩灯协会里,琳琅满目的彩灯挂满教室,无骨缝、折纸灯、骨架灯等彩灯,俨然成了一个非遗彩灯小型博物馆。72岁的马积瑞拿出自己创作的彩灯作品,开心得像个孩子。
马积瑞从小酷爱艺术,对画画、剪纸都有浓厚兴趣,10岁开始便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了自己的第一盏彩灯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没想到与彩灯一结缘就是一辈子。
2018年宁安市实验小学校邀请马积瑞进行非遗文化进校园,开展社团活动。时至今日,已经有近200名学生走入社团、了解彩灯文化。实验小学张校长介绍说,孩子们喜欢称呼马老师为“马爷爷”,马老师执着的工匠精神熏陶着孩子,让孩子们学会坐住板凳、感受非遗文化之美。
最近,马积瑞又开始为了创作彩灯忙活起来了。宁安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会,马积瑞的彩灯作品年年参展,年年获奖,最多时承揽的8个单位的彩灯都收获奖项。他制作的《西游四杰》《同奏幸福歌》两个彩灯在参加全国花灯展后,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收藏。
记者看到,马积瑞家的书架上摆满了灯面、雕塑资料、早年图样等归纳好的牛皮纸袋10多个,这些都是为了撰写10万多字的《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》这本书搜集总结的经验和图纸。
这本书中有步骤、有工具、有方法、有图片。如今已经满头白发的马积瑞还在每天完善着这本书,他希望让它再详尽一些、再全面一些……他希望一个零基础的人通过这样一本书也能制作彩灯。
马积瑞是文化的传承人,是技艺的守护人。他不仅有一双灵巧的手,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的疯狂与热爱、不轻言放弃的坚持和耐心更打动着身边的很多人。
动画|养老服务拥抱人工智能,让老年人的生活更从容******
【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“遇见智能”系列微动画④】
当前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养老服务也需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,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养老需求。
例如,利用云+大数据+物联网技术,通过各种智能穿戴或传感器,提供丰富的健康监测功能,将老人的身体情况数据及位置信息作自动统计记录分析,并发送给家人或医生,以保证提供合适、及时的医疗救助。
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领域逐渐显现优势。智能机器人可以进行远程呼叫、智能看护、协助取物,还可以陪伴老年人下棋、阅读等,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此外,人工智能还能够提供语音识别、文字识别,以及交通导航、支付结算等功能,便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。
数字赋能,“智”赢未来。在智能新时代,智慧养老服务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,更好地享受数字化服务,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。
光明网、中共天津市委网信办联合出品
策划:李政葳 制作:孔繁鑫